English

环卫:从地撮站到垃圾楼

回首改革开放20年
1998-12-0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陈君 我有话说

今年65岁的高春增5年前从西城区环卫局二队垃圾桶班退休。说起北京市垃圾收运方式的变化,跟垃圾打了39年交道的高师傅如数家珍:50年代登三轮车摇铃入户取土,60年代两人抬着箱子往车上倒,人站在卡车后的踏板上跟车跑,到了70年代已半机械化,升降式垃圾台和桶站虽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但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垃圾桶周围大都是“敞着盖、冒着尖、地上一大摊”。

高冬燕是高春增的儿子,现任西城区环卫局二队南段班长,同为环卫工人,如今小高再也不像他的父辈那样抡板锹撮站底了。高冬燕管理的南段有环卫工人75人,负责22座垃圾楼的清运。每天清晨,来自月坛、丰盛、二龙路和长安街等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地运往垃圾楼的集装箱里,装满后用电葫芦吊装到卡车上运往大屯,环卫工人要做的只是“按按电钮”。密闭式垃圾楼外观上构筑精美,特别是北海公园东门外和什刹海南侧的垃圾楼古色古香别具一格,楼内的职工休息室更是整洁舒适。小高说比起父亲来他太幸运了。

一份来自北京市环卫局的资料显示:1978年北京市的垃圾年清运量仅为107.2万吨,到1997年,全市年清运垃圾量已达429万吨,增加了3倍,但却做到了日产日清,清运率为100%。1978年全市的道路清扫面积仅为560万平方米,而目前全市的清扫保洁面积已有4210万平方米,提高了6.5倍,其中机械清扫面积就已达到了1870多万平方米,比1978年机扫面积293.7万平方米提高了5.4倍。现在全市城近郊区有环卫车辆场8个,垃圾粪便运输车辆2175辆,扫尘车215辆,而1978年,全市环卫车辆的总和仅为871辆。全市已有密闭式清洁站763个,4个城区全部取消垃圾桶站而用密闭式清洁站和后上压缩车收运垃圾。

密闭式清洁站取代垃圾桶站,是垃圾收运方式的第四次变革。北京市的生活垃圾收运,大体经历了摇铃入户取土—地面堆积转运(地撮站)—升降式拉圾台—垃圾桶站—密闭式清洁站五种方式,四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推动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尽管密闭式垃圾楼的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但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仍需继续努力探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